[[abstract]]余光中說:「譯者日與偉大的心靈為伍,見賢思齊,當其意會筆到,每能超凡入聖,成為神之巫師,天才之代言人。」認為譯者是不寫論文的學者,沒有創作的作家,卻擅於運用語文,出入作品,盡窺其妙而運用自如,影響力未必小於作者。本文以余光中的翻譯理論(一)施語與受語之間的語法差異 (二)最佳字句、最佳次序(三)直譯與意譯(四)自揚漢聲等面向,印證中國古典經學《易經》之英譯,揀擇衛禮賢的德譯《易經》而由貝內斯英譯的版本,並以其中〈既濟〉、〈未濟〉兩卦為探討中心。此《易經》英譯本的譯文是譯句還是譯字?能否保留漢文的對稱與平衡?是死的譯法還是具生命力的譯法?《易經》的古典原意是否仍然存在?英譯文在讀者心中喚起的反應,與原文所喚起者是否相同?均在本文中逐一援例剖析。務期在《易經》英譯這一方園地,貢獻足資參考借鏡的示範,以建立國人自譯古典經學的品牌並開枝散葉。[[abstract]]Yu Kwang-chung states: “The translator keeps the grand souls company, trying to emulate them day by day. The moment he/ she senses what the great authors intend in their original texts, he/ she translates them with his/ her pen, as if having transformed himself/ herself to be a shaman of God and a spokesperson for the genius.” Yu holds that the transla...
與元代以雜劇為主體的北方戲曲活動不同,明清戲曲以傳奇形式為主,其活 動區域則受宋元戲文的影響而集中於江、浙、皖、贛、閩等南方地區。明清中國 南方戲曲代表了明清中國戲曲的主流,其作者之?多、作品之豐富都...
Translation of: Wang, A. Cosmology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early China,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...
[[abstract]] 《禮記‧月令》的成書時代及來源問題向來眾說紛紜,漢代頗盛行成於周初的周公之手說,東漢名儒馬融、蔡邕等人皆持此說。不過同時代的鄭玄卻從《月令》「官名、時、事不合周法」等處進行...
[[abstract]]王陽明的「心外無物」說是針對朱子的「格物致知」說而起,惟歷來對此說之解釋頗為不一,至今可謂未有善解。以往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以柏克萊(Berkeley)式的「主觀唯心論」視之,亦有...
[[abstract]]劉宗周以「支離」為朱熹、陽明與陽明後學詮釋《大學》文本的主要問題。其認為朱熹的〈格致補傳〉基本合於《大學》格致之意,陽明批其支離是不恰當的,但格致工夫應放回《大學》文本且不可脫...
漢代災異說中,京房所代表的易學說,其學者人數與影響力僅次於春秋公羊災異說及洪範五行傳說。京房著作多有亡佚,但由史傳著錄與輯佚遺文考察,則存有二種形式:一與易理相近;一與災異相涉。 學界京房易學之研究,...
本研究主要是想究明銷售?破百萬以上的《??????????》(黑?徹子著1981?)中文譯本中詞彙的使用情形,藉以作為實踐比較語彙研究(田島毓堂1995)之一環。文中將報告調查過程、並試以與該日文原文...
Китайские научные тексты дают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 об уровне развития научных знаний в различные периоды. Р...
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、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《中国哲学导 论》(1929)的翻译和研究,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“道”的五种不同译法, 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“一词多译”的方法,对中...
本文由方法學的角度討論嚴遵、河上公、王弼三家的《老子》注文。藉由他們對「道」與「言意問題」的不同意見,說明三家注本不同的詮釋型態。三家注中,王弼有《老子指略》一文說明他的詮釋方法,而嚴遵及河上公的詮釋...
[[abstract]] 本論文探討明遺民思想家覺浪道盛、方以智師徒二人「怨」的詩學精神。所謂「怨」,乃淵源於孔子所說的「興觀群怨」,然道盛與方以智「怨」的相關論述卻迥異於傳統注說,展現了新穎的詮釋...
[[abstract]]唐代距今千餘載,唐詩經歷代輾轉傳抄,不僅文字難免有所差異,後人的訓釋也多有出入。敦煌唐詩寫本大抵抄寫於唐五代之時,距離原詩寫作年代頗為接近,經過輾轉傳抄的次數較少,訛誤的情況自...
『論語』に模した文中子王通の『中説』にたいしては、その真偽をめぐって、従来さまざまの論評が加えられてきた。筆者は、王通の弟王績の『東皐子集』を手がかりとして、王通像の虚実をあきらかにし、また『中説』の...
[[abstract]] 黃永武先生,出生於民國二十五年(1936~),浙江嘉善人,因逃難的關係而來臺灣。在臺灣求學時期一心向學,筆耕心織,努力於詩文的創作,前後出版的詩文集不下數十本。臺灣師大博士...
publisher奈良董其昌のconnoisseurshipにとって、最も重要な古代作家は、唐の王維、宋の董源、元の黄公望の三人であったことは、いうまでもない。董其昌がこの三人の作品を、どのように評価...
與元代以雜劇為主體的北方戲曲活動不同,明清戲曲以傳奇形式為主,其活 動區域則受宋元戲文的影響而集中於江、浙、皖、贛、閩等南方地區。明清中國 南方戲曲代表了明清中國戲曲的主流,其作者之?多、作品之豐富都...
Translation of: Wang, A. Cosmology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early China,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...
[[abstract]] 《禮記‧月令》的成書時代及來源問題向來眾說紛紜,漢代頗盛行成於周初的周公之手說,東漢名儒馬融、蔡邕等人皆持此說。不過同時代的鄭玄卻從《月令》「官名、時、事不合周法」等處進行...
[[abstract]]王陽明的「心外無物」說是針對朱子的「格物致知」說而起,惟歷來對此說之解釋頗為不一,至今可謂未有善解。以往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以柏克萊(Berkeley)式的「主觀唯心論」視之,亦有...
[[abstract]]劉宗周以「支離」為朱熹、陽明與陽明後學詮釋《大學》文本的主要問題。其認為朱熹的〈格致補傳〉基本合於《大學》格致之意,陽明批其支離是不恰當的,但格致工夫應放回《大學》文本且不可脫...
漢代災異說中,京房所代表的易學說,其學者人數與影響力僅次於春秋公羊災異說及洪範五行傳說。京房著作多有亡佚,但由史傳著錄與輯佚遺文考察,則存有二種形式:一與易理相近;一與災異相涉。 學界京房易學之研究,...
本研究主要是想究明銷售?破百萬以上的《??????????》(黑?徹子著1981?)中文譯本中詞彙的使用情形,藉以作為實踐比較語彙研究(田島毓堂1995)之一環。文中將報告調查過程、並試以與該日文原文...
Китайские научные тексты дают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 об уровне развития научных знаний в различные периоды. Р...
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、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《中国哲学导 论》(1929)的翻译和研究,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“道”的五种不同译法, 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“一词多译”的方法,对中...
本文由方法學的角度討論嚴遵、河上公、王弼三家的《老子》注文。藉由他們對「道」與「言意問題」的不同意見,說明三家注本不同的詮釋型態。三家注中,王弼有《老子指略》一文說明他的詮釋方法,而嚴遵及河上公的詮釋...
[[abstract]] 本論文探討明遺民思想家覺浪道盛、方以智師徒二人「怨」的詩學精神。所謂「怨」,乃淵源於孔子所說的「興觀群怨」,然道盛與方以智「怨」的相關論述卻迥異於傳統注說,展現了新穎的詮釋...
[[abstract]]唐代距今千餘載,唐詩經歷代輾轉傳抄,不僅文字難免有所差異,後人的訓釋也多有出入。敦煌唐詩寫本大抵抄寫於唐五代之時,距離原詩寫作年代頗為接近,經過輾轉傳抄的次數較少,訛誤的情況自...
『論語』に模した文中子王通の『中説』にたいしては、その真偽をめぐって、従来さまざまの論評が加えられてきた。筆者は、王通の弟王績の『東皐子集』を手がかりとして、王通像の虚実をあきらかにし、また『中説』の...
[[abstract]] 黃永武先生,出生於民國二十五年(1936~),浙江嘉善人,因逃難的關係而來臺灣。在臺灣求學時期一心向學,筆耕心織,努力於詩文的創作,前後出版的詩文集不下數十本。臺灣師大博士...
publisher奈良董其昌のconnoisseurshipにとって、最も重要な古代作家は、唐の王維、宋の董源、元の黄公望の三人であったことは、いうまでもない。董其昌がこの三人の作品を、どのように評価...
與元代以雜劇為主體的北方戲曲活動不同,明清戲曲以傳奇形式為主,其活 動區域則受宋元戲文的影響而集中於江、浙、皖、贛、閩等南方地區。明清中國 南方戲曲代表了明清中國戲曲的主流,其作者之?多、作品之豐富都...
Translation of: Wang, A. Cosmology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early China,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...
[[abstract]] 《禮記‧月令》的成書時代及來源問題向來眾說紛紜,漢代頗盛行成於周初的周公之手說,東漢名儒馬融、蔡邕等人皆持此說。不過同時代的鄭玄卻從《月令》「官名、時、事不合周法」等處進行...